白語方言
2015-09-18云南省民族學(xué)會51558
白語分為南、中、北 3個方言。南部方言包括大理和祥云兩個土語,分布于大理、洱源、賓川、云龍、漾濞、永平、云縣、鳳慶、祥云、彌渡、巍山、保山、南華、昆明、元江等縣市,以大理語音為代表;中部方言,包括劍川和鶴慶兩個土語,分布于劍川、鶴慶、蘭坪、麗江、云龍、洱源、漾濞、永勝、寧蒗等縣,以劍川語音為代表;北部方言原稱碧江方言,分瀘水(原碧江)、蘭坪兩個土語,通行于怒江州的瀘水、福貢、貢山、蘭坪和迪慶州的維西、香格里拉(原中甸)、云龍、洱源等縣,以瀘水語音為代表。
白語語音的一般特征如下:輔音方面,三個方言都有雙唇、唇齒、舌尖、舌面、舌根五組輔音,怒江方言另有舌尖后和小舌兩組輔音。怒江方言的塞音和塞擦音有清、濁對立,其他兩大方言清濁對立已消失,雖然31調(diào)和33調(diào)的塞音、塞擦音的仍保留濁音,但不區(qū)別詞義。元音方面,各方言的元音數(shù)量都較少,元音都普遍分松緊兩類,這一特點(diǎn)和彝語支語言相同。大理方言的鼻音韻尾已完全脫落,只剩下較單純的口元音。劍川、怒江兩個方言則有和口元音相對應(yīng)的鼻化元音。大理和怒江兩個方言有卷舌元音。聲調(diào)方面,都有六到八個聲調(diào),聲調(diào)和聲母有密切聯(lián)系,并可按元音松緊分為松緊兩類。漢語借詞的聲調(diào)和白語的聲調(diào)之間有明顯的對應(yīng)關(guān)系。
語法方面,白語各方言在語法上差異不大。詞序和虛詞是表示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,語序以SVO為主,和漢語類似,但仍保留古代白語的OV型語序。副詞、助動詞和能愿動詞位置大多在中心動詞之后。量詞非常發(fā)達(dá),一般情況下名詞都要帶量詞,部分量詞已具有名詞詞綴的特點(diǎn)。量詞的位置在名詞之后。結(jié)構(gòu)助詞和語氣助詞使用廣泛。動詞、助動詞的否定和肯定、人稱代詞數(shù)和格的變化,都通過語音屈折變化來表示??梢?,白語語法在受漢語深刻影響的同時,也保持了古代白語的一些特點(diǎn)。
白語三個方言之間,劍川方言和大理方言比較接近,除了一些方言詞匯和語音的差異外,一般都可以相互通話。碧江方言和其他兩個方言(特別是大理方言)的差別較大,通話有較大困難。白族民間一般認(rèn)為,怒江方言最為“古老”,受其他語言(主要是漢語)的影響較少,劍川方言次之,大理方言受漢語的影響最大。
劍川、 大理兩方言都用音譯的方式直接吸收漢語借詞, 但碧江方言至今還往往用白語詞匯材料,模仿漢語表達(dá)的概念, 意譯新詞術(shù)語。例如(以下例詞都用拼音的白文標(biāo)注, 碧江方言發(fā)ai時帶兒化音)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