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昂族
2015-09-17云南省民族學(xué)會29666
民族概況
德昂族,中國少數(shù)民族之一。現(xiàn)有人口15462人。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(qū)鎮(zhèn)康縣,其他分布在盈江、瑞麗、隴川、保山、梁河、龍陵、耿馬等縣。與傣、景頗、傈僳、佤、漢等民族交錯而居。
居住在德宏地區(qū)的德昂族自稱“德昂”,居住在鎮(zhèn)康、耿馬等縣的則自稱“尼昂”或“納昂”?!鞍骸睘槊褡遄苑Q,意為“山巖”、“巖洞”的意思。“德”、“尼”、“納”為尊稱的附加語。
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,淵源于古代的濮人。唐宋時期被稱為“樸子”、“茫人”,元明時期被稱為“金齒”、“蒲人”。清代史書稱之為“崩龍”,新中國成立后民族識別時沿用了這個名稱。根據(jù)本民族人民的意愿,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為“德昂族”。
德昂族是云南獨有的民族之一,主要居住于云南西南部,其中70%的人口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市,梁河、盈江、瑞麗、隴川等縣;保山地區(qū)的保山市,臨滄地區(qū)的鎮(zhèn)康縣,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和永德縣。思茅地區(qū)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也有少量分布。潞西市的三臺山和鎮(zhèn)康縣的軍賽兩地是德昂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(qū),其他則與景頗、漢、傈僳、佤等民族分寨而居,其中有少數(shù)村寨間雜在壩區(qū)傣族村落之間。
高黎貢山和怒山山脈婉蜒伸展于德宏、臨滄等地,德昂族就分布在這兩山脈的群山之中。這里森林密布,牧場寬廣,具有發(fā)展畜牧業(yè)的廣闊前景。在深山密林中,棲息著虎、豹、熊、鹿、麂子、野豬等數(shù)十種野生動物。這里具有夏無酷暑、冬無飛雪、無霜期長等熱帶和亞熱帶氣候的特點。一般年平均溫度壩區(qū)為22℃,山區(qū)為19.5℃左右,年降雨量約為1500毫米,80%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,尤以7月、8月為多,氣候明顯地分為干濕兩季。由于氣候濕熱,雨量充沛,不論是低山、緩坡或平壩,土質(zhì)都很肥沃,自然條件甚為優(yōu)越,是一個宜農(nóng)、宜牧、宜居住的美麗之鄉(xiāng)。
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,嗜飲濃茶,亦善于種茶。幾乎每家每戶都栽種茶樹,素有“古老的茶農(nóng)”之稱。擅長編制竹器和草排(用野生茅草加工成蓋房頂材料)。制造銀器是德昂族的傳統(tǒng)工藝,在鄰近各族中很有聲譽。
茶,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飲料。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婦女幾乎一日不可無茶,而且好飲濃茶。他們喝茶時,常常將一大把茶葉放入一個小茶罐里加水少許煎煮,待茶呈深咖啡色時,將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飲用。由于這種茶非常濃厚,所以一般人喝了極易興奮,夜晚會徹夜難眠。而德昂人因經(jīng)常飲用,卻喝上了癮,只要一日不喝,便會手腳酸軟,四肢無力。相反,如果在勞累之時煮一罐濃茶,喝上幾口,便立馬兒心高氣爽,精神倍增。
茶,不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飲品,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。他們幾乎時時、事事都離不開茶。德昂人講究“茶到意到”,賓客臨門,必先煨茶相待;走親訪友和托媒求婚時,必以茶為見面禮;若有喜事需邀請親朋光臨,一小包扎有紅十字線的茶葉便成了“請柬”;如兩人產(chǎn)生矛盾時,有過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,就可求得對方的諒解??梢?,茶的作用是其它錢物無法替代的。
由于茶葉的這種特殊地位和作用,致使茶葉的消費量很大,因此德昂人家家戶戶都習(xí)慣在房前屋后、村頭寨邊栽上一些茶樹。德昂人好飲濃茶,善于種茶,因而被周圍的民族稱為“古老的茶農(nóng)”。
德昂族的藝術(shù),主要有音樂和舞蹈。德昂族喜好的樂器一般是象腳鼓、铓、鈸、磬、葫蘆笙、蕭、小三弦、口弦等,多在唱歌和“串姑娘”時使用。德昂族有在重大節(jié)日中跳舞的風(fēng)俗,較有代表性的是象腳鼓舞,由敲著象腳鼓、打著铓、鈸的男子帶頭,其余的男女跟在后面繞圈而跳,也有男女分成兩圈,男子在外、女子在內(nèi),由一個戴著直徑3市尺草帽的男子,帶頭擊象腳鼓,其他男子則提起大褲腳、露出腿上的花紋、兜圈而舞的。德昂族信仰佛教,其宗教信仰及生活習(xí)俗受傣族影響較大。
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。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。文字流傳不廣,主要用于記載本民族的歷史、道德、法規(guī)和書寫佛經(jīng)等。不少人通曉傣語、漢語或景頗語。
風(fēng)俗習(xí)慣
德昂族的服飾,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。男子多穿藍(lán)、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,裹黑、白布頭巾,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。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,用黑布包頭,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,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鈕扣,長裙上織有彩色的橫條紋。青年人不論男女均喜歡佩戴銀項圈、耳筒、耳墜等首飾。由于各支系服飾的差異,過去曾有“紅德昂”、“花德昂”、“黑德昂”之俗稱。
在德昂族的服飾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。按德昂人的習(xí)慣,姑娘成年后,都要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數(shù)個、甚至數(shù)十個腰箍。腰箍大多用藤篾編成,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,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。藤圈寬窄粗細(xì)不一,多漆成紅、黑、綠等色。有的上面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、鋁皮。這一獨特的習(xí)俗,是唐代德昂族先民──茫人部落以“藤篾纏腰”為飾習(xí)俗的延續(xù)。其來歷,傳說德昂族的祖先是從葫蘆里出來的,剛出來的時候,男人們都長得一模一樣,女人到處亂飛,后來天神利用智慧將男子的容貌區(qū)分開來。男人們?yōu)榱怂┳∨?,就用藤篾編成圈將她們套住,女人們再也飛不動了,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。現(xiàn)在的腰箍,就是由那時的篾圈發(fā)展而來的。從這個神話可以看出,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,但隨著歷史的發(fā)展,這種象征意義失去了,腰箍變成了一種裝飾品,成了一種美的標(biāo)志。德昂族認(rèn)為,姑娘身上佩戴的“腰箍”越多,做得越精致,越說明她聰明能干、心靈手巧。因此,成年婦女都佩帶腰箍,并以多為榮。青年男女在戀愛期間,小伙子為了博得姑娘的愛,也往往費盡心機,精心制作刻有動植物圖案花紋的藤篾腰箍,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。于是腰箍又成了她們愛情的信物。此外,在德昂族的飾品中,五彩斑斕的絨球也頗具特點。男子包頭巾的兩端、胸前,婦女衣服的下擺、項圈上,男女青年的耳墜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裝飾有彩色的絨球。這些絨球如同朵朵鮮花開放在他們的胸前和項頸間,鮮艷奪目,別具一格。
過去,德昂族還有漆齒文身之俗。一般在手臂、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、鹿、馬、花草等動植物圖案或傣文經(jīng)咒。
和南方許多民族一樣,德昂族喜居干欄式竹樓。這種竹樓多用木料做框架,其它部分,如椽子、樓板、曬臺、圍壁、門、樓梯等均用竹子為原料,房頂則覆蓋茅草而成。
德昂族的竹樓多依山而建,坐西向東。主要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形制。比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區(qū)為代表的一戶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樓。這種竹樓分主樓和附房兩部分。主樓呈正方形,樓上住人,一般分為臥室和客廳兩部分,供全家人起居、會客和存放糧食、雜物之用;樓下圈養(yǎng)牲畜。附房多建在主樓的一側(cè),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腳碓。這種竹樓外形別致,美觀大方,據(jù)說很像古代中原地區(qū)儒生的巾帽。關(guān)于它的來源,德昂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:諸葛亮當(dāng)年率兵南征,來到德昂山寨。有一天突遭襲擊,受傷遇險,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諾相救,才得以化險為夷,轉(zhuǎn)危為安。在短暫的接觸中,二人產(chǎn)生了感情。當(dāng)重任在肩的諸葛亮不得不辭別心上人的時候,便將自己的帽子留給阿諾作為信物。癡情的阿諾苦盼18年,等來的卻是心上人的死訊。從此,心碎腸斷的阿諾不吃不睡,每天呆立村頭,望著心上人東去的路。到第33天,突然雷電交加,大雨傾盆。雨過天睛之后,阿諾不見了。而她站立的地方卻出現(xiàn)了同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樣的房子,這就是德昂人后來居住的竹樓。
德昂族青年男女結(jié)婚前,要先舉行認(rèn)親儀式。屆時,男方的舅父、叔伯、歌姐等陪同男青年到女方家,用帶去的酒肉糖茶等熱情宴請女方家,并分別贈送禮品給女方家庭成員。認(rèn)親過后,女方就請卜卦人選定吉利的日子作為婚期,然后再通知男方家。男方將彩禮于結(jié)婚的頭一天送達(dá)女方家。 德昂族在舉行婚禮的三天內(nèi),全村寨的人們都要到新郎新娘家做客,家里無需生火做飯。新郎新娘的親戚朋友和小伙伴們都會來幫助料理結(jié)婚的有關(guān)事務(wù),男女兩方家里都忙忙碌碌,喜氣洋洋。 頭天晚上,男女雙方家里賓客盈門,一派熱烈的節(jié)日景象。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,請賓客開懷暢飲,新郎則跟在后面,給每一桌客人磕頭作揖,并接受賓客的祝賀。當(dāng)天晚上,新郎新娘分別在各自的家里挎著筒帕,里面裝著草煙、蘆子、沙基和石灰盒,把同村寨的姑娘、小伙子請到客房里,請他們抽草煙、嚼檳榔。姑娘和小伙子在一起笑啊,鬧啊!同時還對唱德昂族民歌。
按照德昂族的習(xí)俗,迎親和送親都要關(guān)夜間進行。到晚上11點左右,新郎和小伙子們在歌手的引導(dǎo)下,前往女方家迎親。來到女方家大門外,迎親者們停下,歌手唱起了(歡樂調(diào)),意即通知女方家迎親的隊伍到了!
女方家早有準(zhǔn)備,聽到歌聲后,女方媒人取出一貢盤,里面裝著各種禮物、花束和剪紙,讓新娘向家人、賓客逐一告別和敬拜。家人和賓客也對新娘囑咐再三,并送禮品給新娘。這時候,新娘會掏不住離別的傷感,一邊敬拜,一邊哭出聲來。
半夜前后,新娘來到男方家中,當(dāng)新娘登上夫家竹樓的時候,歌手又唱起了(歡樂調(diào)),歌聲中,新郎捧著裝有鮮花和剪紙的貢盤,領(lǐng)著新娘,依次向長輩和賓客磕頭作揖,感謝父母的養(yǎng)育之恩和長輩們的關(guān)懷以及賓客的慶賀。長輩和賓客在向新婚夫婦祝福的同時,也送禮物給他們。
儀式結(jié)束之際,小伙子在幾個歌手的組織下,形成了人數(shù)眾多的歌隊,團團圍住院新郎新娘所在的竹樓,同時也把姑娘們圍在里面,以集體對歌的形式,和姑娘們對歌。一時間,歌聲陣陣,此起彼伏,笑語喧嘩,歡聲雷動,婚禮沉浸在熱烈而歡快的氣氛中。
對歌要一直持續(xù)到天亮。等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,歌隊又簇?fù)碇吕尚履锏脚郊胰ヮI(lǐng)取包頭。屆時,新郎戴篾帽披毯子,在女方家的在門口接受女方媒人捧出的潔白的包頭。這時,歌手們需唱(對歌調(diào))。該調(diào)的演唱形式是歌手和女方媒人一問一答,感情真摯,妙趣橫生。之后,女方媒人引導(dǎo)新娘對娘家的人逐一敬拜,同時贈送禮物。贈禮時,要先主后賓,先男后女,先老后少,所贈的物品為毯子、筒帕、花束、剪紙、糯米粑粑等。接著,歌隊簇?fù)碇吕?,在歌聲中讓女方家的媒人把剛才接受的包頭系在新郎的頭上,同時祝福新婚夫婦家庭和睦,吉祥幸福。這樣,婚禮才告結(jié)束。
德昂族的婚配等級不嚴(yán),只要姑娘和小伙子喜歡,百姓的兒子可以娶頭人或富戶的女兒,反之亦然。德昂族的傳統(tǒng)習(xí)慣法是:姑娘讓人看上了,不嫁是不行的。德昂族家庭夫妻感情融洽,離婚的很少。德昂族內(nèi)部同姓不通婚,與其他民族聯(lián)姻的比較少。
宗教信仰與重要節(jié)日
德昂族人民普遍信奉小乘佛教。每年除過“進洼”(關(guān)門節(jié))、“出洼”(開門節(jié))節(jié)外,還要歡渡潑水節(jié)。
德昂族的潑水節(jié)多在公歷4月中旬左右舉行,一般3-5天。臨近節(jié)日,人們忙著制新衣,做米粑,制好水龍、水桶等潑水工具。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,搭建潑水節(jié)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和水龍。節(jié)日清晨,人們身著盛裝,前往佛寺供佛,聽佛念經(jīng)。并在佛寺周圍堆沙造塔,然后把佛像抬到寺院中的洗塵小屋中,舉行為佛洗塵儀式。信徒們將最清潔的水倒入水龍中,水由龍口流出,順龍口與小屋間的竹水槽流向佛像,灑遍佛像全身。然后,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,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,向大家祝福,祝賀新年的開始。這時,人們開始興奮起來,紛紛互相祝賀新年。在象腳鼓樂和歌聲中,年輕人將水筒高高舉過頭頂,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,祝愿他們生活快樂、健康長壽。老人們則伸出雙手,將水捧在手中,口念祝詞,為年輕人道喜、祝福。這種儀式之后,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(dǎo),排成長隊,擁向泉邊、河畔,唱歌、跳舞,互相追逐、潑水。從頭到腳,全身濕透。這是吉祥的水,祝福的水,人們盡情地潑,盡情地澆,不論是潑水者還是被潑者,都高興異常,笑聲朗朗。
潑水節(jié)既是德昂族人民歡渡新年的典禮,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,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。但與傣族的“丟包”不同,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習(xí)俗。節(jié)日之前,小伙子要悄悄地編織幾個漂亮的竹籃子,并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,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。最漂亮的那只,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,以此表達(dá)自己的愛意,試探對方的反應(yīng)。因此,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,然而姑娘究竟鐘情于誰呢?這就要看潑水節(jié)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只竹籃了。到了這一天,姑娘們?nèi)巳硕急成狭艘粋€精致美觀的竹籃,但究意是誰的呢?這下可忙壞了小伙子們,他們睜圓雙眼,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,仔細(xì)辯認(rèn)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只竹籃。對對情人相遇后,便互相盡情地潑水,嬉戲,以表達(dá)自己激動、喜悅的心情。
德昂族有自己的宗教節(jié)日,其中“進法”、“出洼”、“做擺”和“燒白柴”較為隆重?!斑M洼”和“出洼”期間,要到佛寺拜佛3天。此外,中青年男子還要匯聚一起集體舞蹈,并有象腳鼓、铓鑼、鈸、竹笛、蘆笙和小三弦等樂器伴奏。舞時由肩掛象腳鼓的青年帶頭擊鼓起舞,敲铓鑼者次之,其他尾隨于后繞圓圈而舞;舞姿純樸,動作優(yōu)美?!斑M洼”時還唱一種叫做“別桿朵”的歌曲。歌詞主要是陳述德昂族的歷史淵源并祈求糧食豐收等。